园林景观设计
黄河治理的主要成就
1、50年岁岁安澜的伟大胜利
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余次,该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亿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群众投劳近5亿工日。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已连续夺取50年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
确保黄河岁岁安澜,不仅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据综合分析计算,黄河下游50年不决口,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亿元。避免人员伤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2、建成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
黄河水电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在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共8座大中型水电站,目前小浪底、万家寨、李家峡3座水电站正在建设,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共900万千瓦,年发电量336亿千瓦时。
黄河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累计发电经济效益达1200亿元。黄河上游已初步建成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
3、水土保持成效显著
建国50年来,水土保持工作从小到大,从典型示范到全面推广,从单项措施到综合治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积累了比较完整的、适用于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措施和治理经验,收到明显成效。目前已有16.6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6.6%。涌现出一批小流域、县域、支流等不同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典型。许多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得到改善,80%以上的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水土保持综合经济效益达2000亿元。70年代以来,通过水利建设和水保措施,平均每年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量约3亿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4年黄土高原地区第一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治理水土流失,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加快水土保持步伐,再贷款1.5亿美元的水保二期项目,已通过世行的正式评估,即将投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