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化
花园口历史核心提要
抗日战争时期那场人间浩劫,让一个曾经的小渡口和寻常村落一夜成名。从此,花园口这个让人联想起和平、阳光的美妙地名成了灾难和耻辱的最贴切诠释。
花园口,是黄河的伤口。
花园口,是中华民族的伤口。
花园口并非扒口的第一选择
花园口将军坝西边不远的大堤上,立着一块白色的界碑,同行的邙金河务局的同志说:“这是西界碑,下游还有一块东界碑。当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口门最宽时有1460米,东西界碑之间就是当年花园口决口后的口门。”
西界碑南侧是个漂亮的花园,名为“扒口处广场”,花园口纪念碑就坐落在这里。花园口纪念碑是个黑色长方形的建筑,上面写着“一九三八年扒口处”的字样;纪念碑下部为一组大型浮雕,再现了当年河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场面。据介绍,我们如今看到的只是纪念碑的底座,几年前落成时整个纪念碑高12米,上部是象征黄河决堤洪峰奔涌的标志性雕塑,据说因为效果不理想,所以又扒掉了。
抗日战争开始后,侵华日军沿平汉、津浦两路南下。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日军沿陇海路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1938年6月9日,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水汹涌而出,一泻千里。花园口从此闻名世界。
为了更多地了解当年那段历史,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其中不乏参与扒口事件的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和日记。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兰考一带布防的有薛岳等部,兵力有20余万。20多万人马,按理说还是可以一战的。但不知出于何种考虑,1938年6月1日,蒋介石下令将豫东大军调往豫西山地,同时决定“以水代兵”。由于事关重大,蒋介石专门指示国民党第20军团的总司令兼河南省政府主席商震督办黄河掘口事宜。
半个多世纪后,当年的许多秘密逐渐被透露出来。早在1938年的2月份,国民党就已经将郑州黄河铁路桥炸断,以阻止日军由平汉铁路南下。5月,在战局不利的态势下,不少国民党将领就向蒋介石建议扒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但扒口的地点最初并没有选定花园口,有的说应选铜瓦厢,有的说黑岗口最好,还有的建议在武陟县境内选点。这些地方在历史上都曾经决过口。
1938年6月4日,日军逼近开封,蒋介石电令:在中牟赵口掘堤,当夜24时放水。赵口在花园口下游,距花园口大约40公里。从当时参与扒口的国民党军人的日记中可以得知,当天的掘堤工程遇到了很大麻烦。因为施工的都是没有经验的军人,直到6月5日上午,他们才将大堤扒开。但因为口门太窄,流了两个钟头后掘开的口门又被冲塌的堤身堵住了。这时,开封已经沦陷,形势非常紧张。蒋介石和商震命令各部加紧工作。掘堤的官兵昼夜不停,还用炸药和地雷进行爆破,但最终也没能把已塌陷阻塞的口门挖开。
6月6日,国民党39军军长刘和鼎意识到第一次掘堤已告失败,就另派一团,在第一次掘堤点东边30米的地方,第二次开始掘堤。同时,有关方面作好了第三次掘堤的准备。这第三次掘堤的地点,就定在了花园口。6月7日晚上7时,第二次掘堤工程终于完成,但因黄河主流北移,沙洲阻塞了口门,扒口又告失败。
滔滔黄水从花园口奔泻而出
这场历史悲剧的主角花园口出场了。负责花园口掘堤工程的,是以蒋在珍为师长的国民党新八师。
蒋在珍把几百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编成5个组,轮番掘堤。这5个组每组工作两个小时,用卡车的车灯照明,通宵施工。
6月9日上午9时,掘堤工程完成,开始放水。起初水势很小,一个小时以后,经过水流的冲刷,口门扩至十几米宽。第二天,花园口附近恰逢大雨,河水暴涨,滔滔黄水从花园口奔泻而出,水到之处,尽成泽国……
65年后的今天,我站在花园口的扒口处。阳光灿烂,花繁叶茂,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再回想起那灾难性的一幕。除了纪念碑等这些后来设置的纪念物以外,我甚至找不到任何当年扒口时留下的痕迹。在花园口附近的村庄里,我试图寻觅到哪怕一丝一毫当年的消息。村民们说:“时间太长了,知道的人大都不在了。”他们能够告诉记者的是,与扒口前相比,现在的村庄整整高出了3米!
汹涌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向前,将所经过的地方都淤为平地,从此,地理书上就多了一个象征苦难的地理名词:“黄泛区”。
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后,黄河泛滥形成的河道成了军事分界线,东面是沦陷区,西面为国民党控制区。
遭受巨大灾难的是黄河下游的中国老百姓。滔滔黄河向东南倾泻,一股沿贾鲁河,经中牟、尉氏、开封、扶沟、西华、淮阳、周口入颍河至安徽阜阳,由正阳关入淮河,一股自中牟顺涡河过通许、太康至安徽亳州,由怀远入淮河。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遍地洪水,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于非命。其中河南省受害最为严重,21个县市、900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人死亡。1947年黄河回归故道时,中牟、尉氏、通许、扶沟、西华、商水6县的人口总数只有受灾前的38%。
扒开花园口带来的灾难还不止这些。黄河夺淮汇入长江,又给淮河地区带来连年水灾。黄河把100亿吨的泥沙带到淮河流域,使淮河干流和许多支流淤塞。每到汛期,黄河洪水滚滚南下,淮河洪水漫溢横流,大片地区被水淹没。
解放前,国民党的报纸曾这样描写黄泛区:黄河浊流遗留下来的大量黄沙,厚达一二米到三四米,在有些省份,完全埋没了田园、村舍、道路,淤塞了水井、河道。大地上,沙岗起伏,野草丛生;天空,黄沙飞扬,蝗虫蔽日。间或看到三三两两的灾民,栖息在沙荒盐碱窝里……
国民党政府想方设法掩盖真相
国民党军队其实自己也知道,扒开花园口实在是缺了大德,因此他们一直在想方设法掩盖真相。国民党新八师副师长朱振民在回忆录中说,师长蒋在珍在花园口执行掘堤任务时,专门派了一个团负责警戒。蒋在珍的部队谎称日寇就要打到这里了,把周围5公里以内的老百姓强行隔离,不许他们靠近扒口地点。蒋在珍扒开花园口后,薛岳总部又打来电话,命令将口门附近的龙王庙、房屋、大树用炸药包炸掉一些,并叫蒋在珍发出电报,称大批日寇飞机前来轰炸黄河大堤,炸垮花园口河堤若干丈宽。电报发出后,国民党方面立即发出消息,说日本飞机炸掉黄河堤岸,造成黄河泛滥……
这个消息发出后,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外国新闻记者要求到花园口实地采访。这又给国民党的新八师出了个难题。战区司令部要求新八师编一套日军轰炸的材料,伪造一个被轰炸的现场,还要在外国记者实地采访时,演一场军民抢堵缺口的“戏”。
外国记者到花园口采访时,提的许多问题让国民党官员无法回答。有记者问:“黄河大堤有20米厚,而炸弹弹痕(指国民党军队伪造的弹痕)只有1米左右深,即使6架轰炸机(国民党官员介绍的是6架敌机)所负载的炸弹都集中投在一个点上,能否炸垮河堤?”大约用了半天工夫,国民党方面才把这些外国记者对付走。但国民党的谎言,没过多久就被识破了。
多灾多难的花园口后来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成了治黄工程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