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
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一、前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势头。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不合理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有关。由于城市景观的组成、结构和格局不合理,景观要素之间在结构、功能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不协调,使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失调。许多研究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和城市管理人员从不同角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探索。但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说明,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或者规划中缺乏景观和区域尺度生态规划,没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支持,是问题的关键。
规划是对未来的设想和构思,是有意识地对自然界进行调整、建设、改造或塑造,以便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的一个过程。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原理为理论依据,以实现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和谐共生为根本任务,以最大限度地适应、保护和提高自然系统自我更新和再生能力为核心[21],在对对规划设计成果的实施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和准确评价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物质和能量线性输入输出模式,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建立和保护源汇之间的循环通道,寻求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有效适应和协调方式的一种新兴规划设计范式。生态规划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景观和城市规划设计,以及人类行为方式的统一框架。从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无不反映出人类社会对自然与文化、生命与环境、形式美与生态功能相互协调与融合的普遍要求。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汲取生态规划思想营养和现代景观生态学雨露,适应宏观尺度生态环境建设和规划设计的要求,在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范式,不同学者对它的理解也很不相同。它是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谋求区域和景观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生态保护、建设、恢复、调整和管理为重点,在景观生态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为建立区域景观利用优化结构和空间格局,提出景观建设、调整和利用的方案、对策和措施的一种规划模式。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在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可以为尽快解决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中遇到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新的规划模式和技术途径[2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反映了人类社会随着自身文明进步、生态意识觉醒,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更高要求。其优势就在于,它可以从宏观尺度上对景观的组成结构和空间格局与景观功能和景观变化的关系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整体研究,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国内外不乏应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开展城市建设规划的部分案例,但就整体而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性探索仍然很不够,这不仅不利于推进该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普遍应用。为此,本文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介绍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和技术进行景观保护、建设和调整的方法和思路,以期更多的人士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更为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二、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概况与问题
(一)临汾市自然经济概况
临汾市地处山西南部,汾河冲积、洪积平原上,因濒临汾河而得名,城区北有涝、35°54′21″—36°19′48″,东经111°05′07″—111°49′04″,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265km,西南距陕西省会西安371km,东南距河南省会郑州345km,地理区位十分重要。城区受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控制,年平均气温12.2℃,七月份平均气温26.3℃,一月份平均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25.6℃,极端最高气温41.8℃,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00mm,降水大多集中在7—9月。全年无霜期180—200天,常年主风向为东北向,其次是西南向。由于临汾市处于山西隆起区轴部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的临汾盆地中心,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灾害,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临汾市城市建设和发展。
临汾古称平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化发祥地,自古就有“尧都平阳”之说,是尧、舜、禹时代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西周唐国也曾迁都于平阳,其后列代都是历史重镇,“丁村遗址”的发现更有力地证明临汾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春秋时期的晋国和韩国都曾定都于平阳或其附近,秦至唐一直为郡署所在地,宋、金、元、明、清各朝一直是府或路署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专区或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直到2000年8月设立整个城区以旧城为核心,向南、东和北逐步发展。到目前,临汾市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37.3km2,总人口31.6万人,城区由三部分组成,以汾河为界,汾河以西的西部为河西新工业区,有大运公路和新建的祁临高速公路穿越,河东部分以南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以西与汾河之间为铁西区,是城市中心区,铁路以东为以临钢和临纺为主的旧工业区。
(二)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问题
临汾市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生态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城市各类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混乱,结构失调,旧城区负担过重,污染物的吸收、处理和外流不畅,造成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既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又影响城市发展;二是由于各类景观要素空间格局不合理,比例失调,城市整体异质性与局部小异质性不协调,景观生态功能不良,城市景观效果不佳。当前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都与不合理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有关,由于城市景观要素之间不协调,进而使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失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有大幅度提高,促进城市文明进步,但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的新障碍。城市景观生态学可以为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了既解决临汾市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又能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在制定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应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
三、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目标和原则
(一)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目标
根据临汾市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总体规划要“坚持整体综合的规划观念,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充分挖掘临汾市历史文化特色结合当地自然地理地貌特点,塑造地方特色城市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安宁、方便、优美、舒适生活环境”的基本思想,并把“围绕尧文化和花果城品牌塑造地方城市特色,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作为规划重点。为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成为临汾市总体规划的核心的规划内容之一。
(二)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人工生态系统,它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城市景观是以人文景观要素为主体构成的。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城市中的自然条件,从水文、气象到地表结构、动植物区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地区的城市景观面貌,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它们主要是靠人类活动来协调和维持的,因而也就表现为城市景观的不稳定性、破碎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城市景观变化极快,特别是在城市边缘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贯穿整个市区景观,将其城市景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引进斑块,许多小斑块,依据其性质、功能的不同,组合成大小不一的“功能团”,综合发挥城市的不同功能,与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农田、自然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单核心型城市来说,由市中心至边缘区,人类活动的强度逐渐减小,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表现为人口密度、物质和能量通量和功能等方面都呈现梯度式递变趋势。
城市是具有独特的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要素并占具一定地理空间的地域空间实体,这些要素通过物质—能量代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质供应和废物处理等过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的统一体,即城市景观系统。城市景观中不同规模和性质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表现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类结构成分。
城市景观中的斑块是指具有各不同生态学属性和功能,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空间单元,如城市公园、绿地、烈士陵园、林地等。各种功能小区、学校、工厂、农贸市场等,也可视为不同规模的功能斑块,形成镶嵌分布格局。以公路、铁路、街道等交通网络为主体构成城市廊道系统,城市中的河流、沟渠、绿化带和各种管道等也属于城市廊道,其中,河流或其他水道、绿化带在城市景观生态功能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广州的珠江、南京秦淮河和上海黄浦江等。这些廊道在不同的情况下,或者对于不同的生态过程和功能流起着通道、阻挡或过滤等作用。而城市景观中,由建筑群构成的街道和街区通过交通网络,既把它们分割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构成城市景观的本底。
城市功能是通过城市景观中的各种“流”实现的,城市景观的结构也是由这些“流”维持的。城市景观中的功能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人口流、信息流、价值流等等。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空间格局和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和规划,引导和疏导各种功能流向合理的方向高效、有序地流动或循环,维护城市功能和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根据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临汾市城市性质,即“作为晋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发展以冶金、机电、高新技术加工业和科教、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以及对城市形象和城市特色的定位,即“以尧文化和花果城为主导性特征,以滨河城市景观、尧庙、鼓楼和平阳广场为主要标志,突出生态城市、现代化城市和黄河根祖文化中心特色”,确定临汾市生态环境和景观形象建设目标,要求“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尧文化、花果城和滨河傍水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临汾市的城市生态规划要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城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指导,结合临汾市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经济区位、城市功能和城市特色定位,遵循如下规划原则:
1.保持和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原则;
2.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整体协调原则;
3.环境功能优化和生态可持续性相结合原则;
4.保持城市文化景观特色原则。
四、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措施
(一)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对策
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存在的基础,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保证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建筑物斑块及道路廊道占优势,而绿地斑块及绿色生态廊道不足,因而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失衡现象。这样的结构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的生态负荷能力,带来了空气污染、水质下降、景观单调、缺乏生气等生态环境和景观生态问题。因此,要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应该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和所有斑块在城市景观中的空间配置格局,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增加城市景观要素的多样性。
根据临汾市的实际,要改善临汾市城市景观结构,维持城市景观异质性,优化城市整体功能,需要采取基本对策是:
1.保护城市景观环境敏感区
城市环境敏感区包括生态敏感区(如城市的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地土丘、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是城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如烈士陵园、文物古迹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如新鲜空气补充区、土壤维护及水源涵养区等)以及天然灾害敏感区(如,滨河洪水灾害易发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这类地区往往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导致景观及环境质量退化。
2.建立和完善城市绿脉系统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现状,要花大力气增加城市绿色廊道及绿地斑块,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和所有斑块在城市景观中的空间配置格局,规划好公园绿地系统、道路绿地系统及建筑物周围的绿地系统,增加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使城市绿色廊道和绿地斑块,内外相连,环环相通,形成比较完备的城市绿脉系统。
3.开放城市景观空间
全面安排城市各功能区,科学配置城市建筑体的空间布局,保护好现有的开放空间,拓宽城市道路系统,增设包括街心公园在内的各类公园、广场、小型游乐园和社区小公园。
(二)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措施
提高临汾市环境质量有2个途径:一是减少污染源的污染,二是提高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主要靠迁出污染源和提高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来实现。提高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主要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高城市景观与郊区景观的生态连接度,以提高城市的生态净化能力。改善临汾市的城市景观质量,除了靠改变更新城市建筑设计思想,提高建筑设计的景观美学效果外,也要靠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地除了净化环境功能以外,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景观美学质量,满足人类亲近自然的情感需要。因此,城市绿地建设是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临汾市的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要注重城市河流、湖泊和郊区湿地,以及“绿道”与“绿线”的建设,提高增强城市生态功能,重视环城林带或城郊森林的建设和保护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多重生态效应。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增加林地和草地斑块
在绿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再进一步提高覆盖率,防止覆盖率下降,达到规定指标,严禁绿地被蚕食。在居民住宅小区、工厂、学校等单位内,要见缝插针,种树种草,提高林地和草地斑块的数量与面积。要在新建小区时,将绿地用地规划在内,在已建小区内,应根据区内空地的情况合理安排,尽可能地多植树种草种花,提高绿色植物数量。
2.增加带状生态廊道
对于近地层低矮污染源,如道路、交通枢纽等,可用防护林带进行近距离包围防护,可以有效地防止道路有毒气体、尘埃、噪声等污染的扩散,改善道路两旁的环境质量。在铁东工业区和河西工业区,工厂或居住小区周围规划一定宽度的林带,作为隔离带,可防止工厂污染的进一步扩散,有利于环境美化和提高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建设汾河及其滨河生态绿化带,涝河
3.进行城市立体绿化
城市景观的一个很突出特点就是高楼林立,而楼顶均为各种建筑铺装物,改变了城市的地表辐射状况,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随着楼顶防渗技术的提高,可在楼顶进行绿化,提高绿色植物的覆盖率。要特别注意补充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加绿色生态小区,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连接度,完善城市景观结构。
4.增加城市绿色空间
城市生态环境好坏是影响城市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来安排城市绿地空间。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应注意划分建筑用地与开阔空间。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有赖于植被的高度、类型和数量,目前已越来越重视环城林带或城郊森林对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城郊森林和环城林带对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很重要的,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同时就城市内部来讲,也应该重视森林在城市内部的生态效应。在城市绿地建设和规划中,要强调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和草本植物相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结合,提高城市植物群落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特别要强调保护各类林地斑块,防止一味地砍树种草和绿地草坪化倾向,保护风景资源,确保发挥其生态效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五、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规划
(一)临汾市城市景观特色和文化特色
根据整体规划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要求,在景观上要求继承和发扬“花果城”特色,文化上体现“华夏根祖文化”特色。
对目前城市街道绿化的果树要进行彻底改造,通过在城市外围生态绿化圈中配置各具特色的果园片林,在道路结点和成片绿地中栽植各种果树,并注意果树的艺术造型,通过修剪、绑扎的园艺技术,构建符合美学和生态学要求的景观,而且要注意与其他造景植物的合理配置。
临汾市是华夏文化历史名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著名的尧都,三晋文化摇篮,更有丁村遗址,古大槐树遗址,形成古文化圈。为此,通过保护和恢复钟鼓楼、城隍庙、府文庙、府武庙、天庆观、南禅寺和晋南特色民居,调整和强化景观结点的视觉敏感度,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二)临汾市城市景观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
根据临汾市城市生态建设原则、基本对策的重点措施,在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规划中,着重解决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规划问题,将城市绿地系统整体结构设计为“一圈——二带——两环——两廊——三区——九园”结构。
“一圈”是指城市外围环城生态环境控制性绿化圈,主要由城市外围城乡过渡带的农田林网、片林、果园、道路绿化带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在增加城市外围景观生态异质性的基础上,保持和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二带”是指逐渐成为城市内河的汾河、涝河
“两环”是指临汾市城市交通内环线和中环线的园林式绿色交通环线。主要以拓宽的市内交通道路为基础,加大道路绿化带宽度,实行乔灌草结合,具有立体绿化结构的生态型城市交通主线。
“两廊”是指沿现在呈南北走向穿越城市的大运高速公路和南同蒲铁路建立绿色走廊,主要由道路两侧多种高大乔木、中等乔木和灌木呈垂直立体配置的绿化带构成,兼具防止污染、隔离噪音、分割景观等作用。
“三区”是指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三片工业区的绿化,建设以高大乔木、中乔木和灌木相结合,多行多带,封闭式环形配置的防护林网络系统,通过实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加上绿色防护体系,降低区内各类污染指数,并防止工业区噪音和其他污染物的扩散。
“九园”是指分散分布于城市各区的九个城市公园。城市公园的建设除了考虑公园的娱乐性,建设一些必要的设施外,更多地要重点考虑公园休闲和生态性,为市民提供安静、舒适和能亲近自然的环境。因此,公园中要特别注意片林的建设,一方面增加城市总体景观中成片林地的面积,另一方面满足市民的休闲要求。
上述城市绿地系统整体结构构成了临汾市景观绿地系统的整体框架,而且,这些系统本身在城市景观中是相互连通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在此框架中,还沿各级道路系统进行绿化,增加绿地系统的景观连通度,形成完整的景观生态网络。
六、总结
通过对临汾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进行规划,以一个案例体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以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为指导,体现和贯彻总体规划的要求。
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贯彻整体、综合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完善城市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整体结构的优化,实现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的优化,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将合理组织城市景观要素,对各类景观斑块和廊道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提高和维护城市景观异质性,特别要注重增加城市景观中的绿色生态斑块和廊道,提高景观连通度,并通过景观廊道或过渡带使城区和郊区建立密切的生态联系和景观联系,提高城市景观的开放度。
4.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把强化城市景观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作为重要规划目标,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经济区位、城市功能和定位,着力塑造城市整体形象和特色,特别要重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协调和统一,保持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避免贪大求洋,刻意模仿,千篇一律,失去自我。
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近年来兴起的城市规划思想,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如何有效地应用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实践中,以便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也需要在更多的规划案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