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
临汾市城市环境及其保护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城市环境保护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临汾市自设为地级市后,要求城市职能要有根本性转变,使临汾市真正成为晋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建设以冶金、机电、高新技术加工业和科教、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城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也必须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水平,促进城市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我们对临汾市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一、临汾市城市及其生态环境背景
1.临汾市城市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临汾市市区地处山西南部,临汾市的腹地,距省城太原271km,距陕西西安341km,总面积1304km2。2000年全市人口72.53万人。
地理环境:东为吕梁山,西为太行山,山地丘陵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中间为盆地平原,汾河纵贯全区,区内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霍侯一级公路和108、309国道等国、省、县道沟通南北连接北京、太原与西安,横跨东西联接太行与吕梁。区内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经济发达,农业耕作条件优越,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全市共辖6乡6镇9个街道办事处、临汾市经济技术开发也在本区域内。
市区受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控制,年平均气温12.2℃,七月份平均气温26.3℃,一月份平均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25.6℃,极端最高气温41.8℃,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00mm,降水大多集中在7—9月。全年无霜期180—200天,常年主风向为东北向,其次是西南向。
市区是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临汾工业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中心。2000年GDP约占尧都区的80%,人口31.6万人,约占尧都区总人口的42%,非农业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市区内不仅是居民生活和商业集中的区域,也是临钢、临纺、临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工业经济活动的区域,冶炼、铸造等乡镇工业发达,并分布于市区外围的城乡结合带。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42.1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92万元,第三产业总值19.04亿元,分别占全市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8.96%和45.2%。主导工业产品为原煤、洗精煤、钢、水泥、焦炭、生铁。
2.临汾市生态环境背景
(1)产业结构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临汾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三类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冶金、煤炭、机电和煤化工工业畸形发展,高新技术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污染型企业的数量大、分布面广,但企业规模小,环保技术和设施落后,城市环境质量较差,1998年三类产业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34.5:43.7:21.8。但其中包含了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状况欠佳的实际情况,近年来随着冶金、煤化工和炼焦企业的发展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又有所回升,这也反映出临汾市整体经济结构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基础不够雄厚的本质特征,在第一产业中又以煤炭采选和加工为主,煤炭采选和加工产值已经占到整个工业产值的42%,成为主导产业。是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其产值已经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4.2%。工业以原煤、生铁、洗煤、焦碳、水泥、造纸和铁矿石的产值和产量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其中的炼焦年耗煤达1879万t,而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而林业发展水平还很低,虽然全市区域森林覆被率达25.5%,但由于林地分布不均,森林类型和树种结构不合理,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够,特别是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净化,对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的作用还很有限。
总之,临汾市的产业结构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第三产业落后,产业技术含量低,农业结构单一,比较效益低,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生态条件脆弱且不断恶化。加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决策和布局上的失误,导致了资源耗竭型工业的片面发展,由于加工水平低,生产规模大,但相对产值低,经济效益差,环保投入不足,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2)人口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临汾市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区域人口年均递增1.7%,非农业人口年均递增6.0%,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加大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集中供热、城市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使城市大气污染加剧,城市河道水污染严重,城市垃圾污染问题突出,加上南同蒲铁路和公路穿越市区,加剧了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临汾市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也是城市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要根源。1998年,临汾市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电力和石油的比例为54:10:1。城镇和农村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的比例更高,城市居民能源消耗结构中出现石油和液化气消耗量增大的趋势,但单位采暖和生活能源消耗仍以煤炭占优势,由于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区域污染问题中,75%—80%与煤炭的开发和利用有关。
二、临汾市城市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临汾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1)大气污染
市区大气污染属典型煤烟型污染。由于市区地处临汾盆地中心,降水量偏少,静风天气较多,空气污染物更容易长期聚集而难以扩散。尤其是在冬季采暖期,由于燃煤排放的烟尘、SO2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在静风天气不易扩散,城市长时间笼罩在烟雾中,空气能见度差,是大气质量最差的时期。1990—1998年的大气监测数据表明,市区大气中SO2、TSP年日均浓度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很差。1998年,日均TSP浓度为0.648mg/m3,超标2.24倍;SO2日均浓度能达到0.5mg/m3,特别是冬季的年度明显高出标准(0.06mg/m3)3—4倍;氮氧化物(NOx)浓度在平均为0.052mg/m3,超过大气质量二级标准(0.05mg/m3),超标日数可大60%,但以冬季严重,夏季较轻;临汾市的降尘也超标,1998年月平均值1.43吨/月km2—20.58吨/月km2。
造成临汾市大气质量差,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市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二是市区工业企业分布及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城市周边生态环境恶劣。在市区空间布局上,整个市区以南同蒲铁路为界,在路东工业区内,分布着临汾钢铁公司、临汾纺织厂、铸造厂、造纸厂等大中型厂矿,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在旧城区功能分区不明确,许多工业、居民生活、文教区混杂在一起;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区,即东北方向,建有染料厂、化工厂、制革厂等污染型企业,使城市空气污染严重。80年代以后,河西工业区内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污染源不断增加,使市区大气质量进一步下降。
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仍在增加,1986年—1998年,工业废气排放量由381.8亿m3标准煤增加到3289亿m3标准煤,平均年递增19.7%。其中以乡镇企业的份额不断增加,从20%增加到78%,逐步成为工业废气排放的主体。烟尘排放量也呈现出增加趋势。1986年为11.67万t,1998年增加到18.0万t,年递增3.7%,其中又以乡镇企业的递增率高,年平均递增10.2%,特别是建材(砖、耐火材料、水泥、石灰等)和炼铁行业对烟尘排放量增大的贡献最大,而电力行业的排放量有所下降。空气SO2污染与燃煤烟气直接排放有关,因此也呈现增加的趋势,总排放量从1986年的7.03万t,增加到1998年的19.0t,年递增8.6%。其中又以乡镇企业增加迅速,年递增9.8%。工业粉尘排放量的增加幅度也很大,总排放量从1986年的5.40万t,增加到1998年的16.0万t,年均递增9.5%,其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从1986年的30%上升到1998年的56%,其贡献率不断提高。临汾市的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排放也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并呈现增长趋势,1986年焦炉和高炉煤气排放量为5.0亿m3,到1998年增加到41.3亿m3,其中以高炉煤气排放量增加为主,周边环境对临汾市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乡镇企业由于规模小,点多面广,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缺乏自律,污染控制难度大,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临汾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大量使用煤作为主要能源造成的煤烟型污染,许多污染物的排放都与使用煤炭或与煤炭使用有关的工业有关。大气酸沉降也是与燃煤有关的污染问题之一,特别是由于采暖期耗煤量大,SO2排放集中,如遇降水,其pH值都偏低,平均可达4.58—5.51。
总之,由于长期形成的资源耗竭型、粗加工和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必然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不够,加剧了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城市机动车辆增加,交通道路和流量集中,对空气污染推波助澜,市区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经营性小炉灶增加,增加了分散的小污染源,而市区周边地区的高耗能、高污染乡镇企业加剧了市区的污染。市区空气污染状况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水污染
临汾市的地面水主要是河流,也有少量水库、池塘和湿地水资源。河流主要有汾河、涝河、氵巨 河和龙祠泉
汾河在50年代以前一直有鱼虾浮游,其它水生生物也很多,并可用于农田灌溉。6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大量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汾河,使汾河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河水发黑变臭,鱼虾绝迹,成为一条污水河。涝河90年代中期严重。汾河临汾段年接纳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2700万t,其中化学耗氧量(COD)1986—1998年年度平均在125.57—585.09mg/kg,年均值的超标率100%,最大值超Ⅳ类水质标准28.25倍,超Ⅴ类水质标准22.4倍。氨氮含量2.170—8.700mg/kg,年均值的超标率100%,最大值超标15.95倍。挥发性酚类物质含量年均值在0.011—1.084mg/kg,年均值超标率100%,最大值超标7.4倍。近年来造纸厂、临钢的水处理设施的开始正常运行,水质略有改观。龙祠泉的水流目前还基本没有发现污染,是一处较好的水源地。根据临汾市环保部门在城东、市区、城西三区进行的监测结果,临汾市的地下水中,浅层水已经普遍受到严重污染,深层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酚、氰化物及氢化物。
从发展趋势看,首先是工业污水排放量逐步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大型企业污水处理设备开始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能力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提高,一些小型企业生产量下降,耗水量减小,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水资源使用市场机制的建立,也限制和促使一些企业降低水资源消耗。
(3)土壤污染
造成区域土壤污染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与城市化和城市环境管理关系密切的土壤污染问题主要是城市郊区用城市污水灌溉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如垃圾填埋造成的污染物淋溶,通过食物链或生态系统循环对人产生的危害。
污水灌溉是引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或工业生活混合污水灌溉农田、牧场或林地等。用经过一定处理,符合一定标准的污灌进行灌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利用污水中的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增加土地肥力,提高作物产量。但是,长期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污染。据统计,全市污水灌溉面积达71.7万亩,占全部水浇地面积的37.3%,许多工业废水没有经过基本处理便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及大量不易分解的有机化工物质会造成土壤污染,而造纸和化工废水,全盐量浓度较高,高耗氧物质多,长期用于灌溉,会使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地严重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当某些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超出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农药的施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施用农药长期以来一直是防治农业病虫草害及其它有害生物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产增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药多为有毒化学品,特别是有机磷农药,毒性大,难降解,残留期长,农药通过一定方式施用后,大约有50%~60%残留在土壤中。残留农药一方面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另一方面通过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影响农产品质量,还能通过食物链富集,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部分残留农药通过水土流失和土壤入渗进入水体,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全市平均每亩施用农药达0.15—0.3kg,主要种类是除菊脂类外,有机磷类农药仍占很大比重,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威胁。
(4)噪声污染
临汾市的市区环境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统计结果表明,市区平均等效声级为58.7分贝(A)。在五类噪声源构成中,以交通噪声源最大,占44.3%,生活噪声源占28.3%。交通噪声超标严重的分别是鼓楼南北大街、北大街、五一路、解放路、向阳路、车站街、临钢路、迎春街等主要街道。主要原因是车辆运行状况未达要求和车流过于集中。另一噪声污染源是临汾军用机场的航空噪声,根据1987年的监测数据,在飞行航线下的五个检测点,最高为96分贝(A),1995年以后,机场飞行架次逐渐减少,航空噪声污染大为缓解。
(5)酸沉降
临汾市的酸沉降主要是酸雨。从1986年到1998年的监测结果分析,酸雨pH值范围为4.58—5.51,酸雨的频率在90年代中期最高,与临汾市能源结构变化和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一致,煤炭消耗引发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是酸雨污染的根源。
2.临汾市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临汾市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矿物开采和城乡白色垃圾三个方面。
临汾市周围地区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植被条件很差,每逢6—9月份雨季,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历时短,暴雨对土壤结构破坏很大,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乱砍滥伐,毁林毁草,修建房屋,筑路开渠,矿石开采等人为活动,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城市周边地区及城市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临汾及其周边地区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加上其它矿石资源,构成了临汾市丰富的地下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各类资源的过量的、不合理的开采,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由于煤矿开采破坏了围岩原有的应力平衡,使其上覆岩层和地表发生沉降,出现地表裂缝甚至塌陷;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裂缝和塌陷,对工业交通、水利设施及民用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也使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长期以来,由于采矿时不节约用地,缺乏规划,短期行为,采矿结束后的回填复垦和植被恢复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矿石开采对地表结构和植被的直接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矿石开采废弃堆积,如煤矸石的排放与堆积,直接改变了地表属性,还破坏了景观,与周围绿色自然极不协调,加剧了土壤侵蚀,河流堵塞,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城市白色垃圾污染包括城市郊区农膜的大量使用和缺乏处理,以及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塑料食品包装袋。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对农业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临汾市全市农膜使用量每年约为20000t,并逐年有所增加。但是,目前农膜都是以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为原料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残留在土壤中的废膜不易回收且极难分解,废膜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2cm的耕作层内,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极易飘散到其它地方。城市生活垃圾中,塑料食品包装袋的数量很大,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二次污染,破坏景观,污染环境。
3.临汾市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
由于临汾市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都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有关,随着城市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产生重大影响。
临汾市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烟尘、SO2和工业粉尘,与煤耗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区域工业发展预测,包括电力工业、炼焦工业、其它工业和民用生活在内的原煤消耗量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2000年的2759万t下降到2005年的1965万t,烟尘排放量预计为14.6万t,下降近30%,SO2排放量预计为16.2万t,下降约25%,工业粉尘的排放量预计为9.0万t,下降近30%。
临汾市水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将有所下降。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化肥、造纸、焦化等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水。预计到2005年,废水排放量为5725万t,COD为3.98万t,氨氮2702t,挥发性酚555t,石油类480t,都将有明显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量也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到2005年为1911.7万t。
总之,根据临汾市近年来环境状况发展趋势预测,随着城市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临汾市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会进一步有所好转,但如果仍按这几年的工作力度,还不能满足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要求,要想实现城市发展总体目标,为临汾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必须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明确面临的任务,制定确实可行的环境建设措施,长期坚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恶劣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总体目标
根据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临汾市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目标是:城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日数大幅度减少,汾河临汾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标准(GHZBI-1999)
四、临汾市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对策
根据临汾市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总体目标,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本对策是:控制污染排放总量,重点实施工业污染治理,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工业设备和设施,抓住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度,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1.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污染防治是临汾市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现有工业污染治理和达标成果的基础上,抓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大、中型达标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污染物排放的全面控制,实现全面稳定达标,对重点企业和地区,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不能全面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要限期治理或坚决关停。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根据工业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计划或规划,对重点企业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通过节能降耗、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污染全过程控制。
(3)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特别是对煤、焦、铁类建设开发项目,尤其要严格审批。
(4)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各类企业,都要有步骤地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能耗、物耗高和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要由政府指定相关规定和制度坚决予以淘汰或关停。特别是对小火电、小炼铁炉(15-100m3)、电炉、化铁炉(10-15)和合金电炉(≤3200KVA)等,要坚决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决关停。而对已关停的小造纸、小水泥与焦化企业,要强化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力度,防止死灰复燃。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遏制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此,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1)加强对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要将城市龙泉祠及城北水源地、郊区风景林、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区、涝氵巨 河河岸带生态园林区、开发建设生态破坏区等与人类生存直接相关的特殊生态功能区作为“十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2)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市区范围内的生态园林区、公园、广场、小区绿地,都要纳入统一规划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3)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建设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河流护岸、田间林网、绿色蔬菜基地等有地区特色的生态经济型示范工程。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根据城市发展整体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以改善城镇环境质量、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为目标,切实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着重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快集中供热、供气及相关工程的建设,建设一批生活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及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设施。
(2)控制城市机动车污染
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扩大运行线路,增加发车频率,完善公交网络,提高居民公交乘座率。鼓励开发和推广使用无铅汽油、液化石油气、甲醇、电池、电力等清洁燃料。加强机动车辆污染排放监督,实现汽车上路尾气100%达标,逐步推广燃气机动车。
(3)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处理能力的建设
加强对剧毒、危险废弃物和化学品排放的集中控制,提高安全检疫、检验和监测能力,摸清底数,加强管理,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机构,保障城市环境安全。
4.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城市环境保护能力的建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环境监理能力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督执法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付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使环境监理人员执法素质和执法装备基本达到国家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一级水平。
(2)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更新和补充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加强对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总体素质。
(3)加强环境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建立环境信息中心,健全环境信息收集和分析管理机构,加强环境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环境信息指标体系,努力实现环境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益。
5.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促进环保工作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规范环保执法,从法规的、经济的和行政的几个方面,健全环保工作制度,加强环境执法监察和监督,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环保经济政策,为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五、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重点
根据目前临汾市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重点包括:城市污染防治、流域综合管理、关键区域治理、重点行业污染治理。
1.城市污染防治
加强对城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交通污染的环境综合整治。
在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方面,要继续抓紧对工业废气排放的治理,加大脱硫、除尘、热电联产,增加煤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切实提高城市热化率、气化率。搬迁河西所有污染工业至贾得乡工业小区。临钢要在“十五”期间对重污染的生产环节实施关停或异地改造,原厂址可以考虑发展主导产品钢、铁的深加工产业,使路东工业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方向迈进。其他工业如临纺、临纸、有机化工厂及市区其他中小污染源要逐步实施转产、关闭和外迁,鼓励给市区绿地建设腾出空间,为生态园林型城市建设做出贡献。河西工业区以及经济开发区工业耗能将以焦炉煤气为能源,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量,逐步形成清洁工厂群。建设可增供40万m3/年焦炉煤气的焦化厂及新的液化气供应站,增强供气能力,为城郊居民及营业性炉灶提供清洁能源。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逐步完成城市区域锅炉房的建设。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减少城郊面源污染,提高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在城市水污染治理方面,要抓好市区污水处理厂和临钢废水综合治理工程。在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方面,要加速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抓好临钢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和利用。在城市噪声污染防治方面,要严格控制工业噪声污染,重点抓好建筑工程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生产噪声的管理与防治。使城市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
继续加大对汾河流域污染的控制,重点抓好“山焦”、“三维”集团、临汾纸厂等一批大型污染企业的治理,通过对企业技改和加强管理,减少排污总量。
3.敏感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
临汾市的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主要是一些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导致环境质量退化的地区。包括生态敏感区(如汾河、涝氵巨 河湿地生态区、山地土丘、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是城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如烈士陵园、文物古迹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如新鲜空气补充区、土壤维护及水源涵养区等)以及天然灾害敏感区(如,滨河洪水灾害易发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要加强对这些生态环境敏感区环境保护和建设。
4.加强城市绿色走廊建设
加强对城市周边地区的国土绿化,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西部山区的河底、枕头乡、金殿镇、刘村镇和一平垣乡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中心。中部平原地区以人工林为主,通过建设和完善农田林网、经济林和通道绿化构成完整的绿化体系。东部丘陵地区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通过持续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植被恢复措施,使城市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在市区,要根据城市景观生态现状,花大力气增加城市绿色廊道及绿地斑块,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和所有斑块在城市景观中的空间配置格局,规划好公园绿地系统、道路绿地系统及建筑物周围的绿地系统,增加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使城市绿色廊道和绿地斑块,内外相连,环环相通,形成比较完备的城市绿脉系统。特别是对纵惯市区的大运路、同蒲路和市区主要道路的全面绿化,要提高绿化档次和水平,实现立体绿化,形成绿色走廊,恢复临汾市“花果城”的美名。对人民公园、皇城公园、西河公园、烈士陵园及尧庙植物园等公共绿地,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提升档次,提高绿地覆盖率。将位于大韩村的城建苗圃生产绿地建设成集生产功能和美化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绿地,既生产城市绿化苗木,又向市民开放。加大对汾河滩河岸带防护林的建设,片带结合,形成防护与休闲相结合的多功能生态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要围绕“一圈——二带——两环——两廊——三区——九园”结构,形成城市绿地系统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