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
泗河景观勘察报告
一、概况
㈠.拟建工程概况
兖州市泗河景观带景观工程北起兖州市北环城路、南止于三河村附近。拟建物沿泗河西端大堤两侧修建,拟建物多为亭台、楼阁等。高度均小于4层。受兖州市建设局委托我院对其拟建场地进行初步勘察。
㈡.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1 甲方提供的平面图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6.《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8.《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等。
㈢.勘察目的及工作量布设
目的:
1、搜集拟建物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
2、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3、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
4、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6度或大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
5、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工作量布设:
钻孔由设计方布置,钻孔在拟建物中心或边线布置,共布置62个钻孔,孔深均为15.0m,设计总进尺930.0m。
㈣.施工概况、勘察手段及完成工作量
1、施工概况
接受任务后,我院于2009年6月5日组织人员及DPP100—5型汽车钻机一台及人工洛阳铲设备进入场地施工,于6月15日结束野外勘探工作,历时11天。
2、勘察手段,
本次勘察的主要手段有:钻探、人工洛阳铲、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测试等。
⑴钻探:钻探施工投入DPP100-5型汽车钻机一台,钻孔直径130mm、人工洛阳铲采用人工法钻进;
⑵采取土样:土样采用薄壁取土器连续快速静压法采取;
⑶标准贯入试验:采用机械式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重63.5kg;
⑷室内试验:土样除做常规试验外,砂样采用筛分。
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严格按国家(行业)现行的规范、规程进行编写。
3、完成工作量
本次共完成钻孔62个,钻探总进尺930.00m,其中取土孔17个,进尺255.00m,标贯孔38个,进尺570.00m,取土标贯孔1个,进尺15.00m,鉴别孔6个,进尺90.00m,取原状样59件,标贯试验297次,水位测量62点。利用全站仪对孔位进行高程测量,统测各钻孔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一次。测量基准点引用泗河大堤上青莲阁北侧Y8#。
二、场地条件及地下水
㈠.沿线场地条件
拟建物沿泗河大堤西端两侧修建,沿线地形地貌:自北首起为抢险大道与泗河大堤绿化带内泗河内、青莲阁内、原铁路医院内、九一医院雕堡处、三河村内。沿线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孔口高程51.18~51.37m,相对高差0.19m,该高程为绝对高程。经与建设方协商泗河内钻孔移至泗河河漫™滩麦田内进行外业施工。
借鉴我院2009年3月提供的《兖州泗河景观带道路工程》水样得知: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2+型水,侵蚀性CO2含量为零,PH值为6.5,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判定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三、地基土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顶部为人工填土,其下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共分为八层(不含亚层),现由上而下分述之:
①.素填土夹杂填土(Q4ml)
浅黄色、暗黄色,以细砂为主,粉质粘土、灰土次之,含碎砖块、植物根等,已完成自重固结;杂填土杂色、松散,以碎砖砖、石块、灰渣、煤灰等建筑垃圾为主。该层分布无规律,无法对素填土与杂填土进行分层。
该层沿线均有分布(K61、K62孔附近缺失),层厚0.30~8.00m;层底标高44.84~51.93m,平均49.34m。
②. 细砂(Q4 al+pl)
浅黄色,稍湿~湿,底部饱和,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及磨圆较好。在K61、K62孔顶部附近分布有淤泥质粘土。
该层分布不稳定,层厚0.30~4.40m;层底标高44.57~49.97m,平均47.55m。地层松散~稍密,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最大值12.0击,最小值3.5击,平均值8.5击,本层标准贯入试验37次。
②—1.粉质粘土(Q4 al+pl)
暗黄色,切面粗糙,含少量直径1cm左右的姜石,韧性及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夹粘土团块。
该层在沿线呈零星分布,层厚0.70~1.50m;层底标高47.70~50.06m,平均48.81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最大值5.0击,最小值2.0击,平均值3.2击,本层标准贯入试验5次,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判定地层呈可塑状态,具中压缩性。
③.中砂(Q4 al+pl)
浅黄色,湿~饱和,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及磨圆中等。
该层分布不稳定,层厚1.10~4.20m;层底标高44.73~48.12m,平均45.85m。
地层松散~稍密,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最大值14.0击,最小值7.0击,平均值10.4击,本层标准贯入试验11次。
④.粉质粘土(Q4 al+pl)
浅黄色,切面粗糙,含少量直径2cm左右的姜石,韧性及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
该层分布不稳定,层厚0.30~2.40m;层底标高43.28~48.53m,平均46.60m。
⑤.粘土(Q4 al+pl)
浅黄~灰黑色,切面光滑,下部含少量有机质,韧性及干强度高,无摇震反应。
该层分布较稳定,层厚0.30~3.90m;层底标高40.38~46.83m,平均45.38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最大值7.0击,最小值4.0击,平均值4.9击,本层标准贯入试验39次。
⑤—1.粘土(Q4 al+pl)
灰黑色,切面光滑,含少量机质,韧性及干强度高,无摇震反应。
该层分布不稳定,层厚1.00~2.60m;层底标高45.60~47.17m,平均46.33m。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最大值3.0击,最小值2.0击,平均值2.6击,本层标准贯入试验5次。
⑥. 粉质粘土(Q4 al+pl)
暗黄色~浅灰色,切面粗糙,含少量直径2cm左右的姜石,韧性及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
该层分布较稳定,层厚0.60~3.70m;层底标高37.98~44.66m,平均43.28m。
⑦.粘土(Q4 al+pl)
棕黄色,切面光滑,含姜石,姜石径2~4cm不等,具灰绿色斑,韧性及干强度高,无摇震反应,夹粉质粘土团块。
该层沿线分布较稳定,层厚0.70~6.00m;层底标高37.57~43.70m,平均39.96m。
⑦—1中砂(Q4 al+pl)
浅黄色,中密,饱和,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及磨圆中等。
该层分布不稳定,层厚0.80~2.20m;层底标高41.10~41.99m,平均41.44m。
本层标准贯入试验1次,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21击。
⑧. 中砂(Q4 al+pl)
浅黄色,饱和,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分选及磨圆中等。
该层沿线分布较稳定,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8.0m。
地层中密~密实,本层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最大值33.0击,最小值17.0击,平均值21.5击,本层标准贯入试验50次。
⑧—1.粉质粘土(Q4 al+pl)
浅黄色,切面稍粗,含锰质结核及姜石,姜石径3cm左右,韧性及干强度高,无摇震反应。
该层分布不稳定,层厚1.80~2.10m;层底标高38.84~39.24m,平均39.03m。
四、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的初步确定及地基土初步分析与评价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结合室内外试验成果及地区经验,经分析、筛选、计算,场区内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fak。
由场地剖面图及沿线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计算分析,初步评价如下:
①层素填土夹杂填土,素填土已完成自重固结,杂填土成份不均,未完成自重固结;
②~④、⑤—1层:沿线分布不稳定,力学性质稍差;
⑤层及以下各层:分布较稳定,力学性质较好。
由于拟建物沿线较长,力学性质差别较大,导致承载力范围值差别较大,以上数值不能作为设计部门的参考依据。
五、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确定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属设计地震第一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150m/s,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六、结论与建议
㈠.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确定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㈡.建议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详勘,以最终确定各土层的各项指标及拟建物的基础型式。
㈢. 场区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㈣. 本区标准冻深为0.48m。
㈤.文中标高采用绝对高程。
㈥.由于勘察线路较长,致平面图钻孔密集处显示不清,特提供电子版平面图。